“强大中韩”幻想曲,领土纷争改变日企投资战略(下)
上接本站报道:
“强大中韩”幻想曲,领土纷争改变日企投资战略(上)

人口减少、两极分化,中韩同时步入长期低速增长时代
  暂且抛开眼下的低迷不谈,从中长期来看,中国、韩国的经济是否具备增长潜力?随着中日、日韩关系的恶化,企业的视线逐渐汇聚到了这一点上。中韩是否是值得开展中长期大规模投资的市场?由于政治对立,重新认识“国家风险”的动向在日本再次出现。
  首先人们关注的是中国的长期成长潜力。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攀升至世界第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特征。
  一是利用住宅投资、设备投资以及公共事业等固定资本投资拉动GDP的做法(参照下表)。

  “通过向道路、桥梁、设施等公共设施,以及民间的高级公寓及独栋住宅、办公楼、工厂进行猛烈投资,才实现经济规模扩大,是中国这10年实现超高成长的真实原因”(武者调查公司代表武者陵司)。
  这一现象开始凸显是在2002年左右。在此之前,中国的固定资本投资占GDP的33%左右,而2002年以后比例开始激增,到2011年已经达到了45.7%。
  当然,在新兴市场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投资增加并不少见,但是,在与日本基本相同的经济规模之下,要想使固定资本投资持续保持日本(约20%)的两倍以上,可持续性及发生泡沫的可能性就会出现。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增长必须逐年扩大投资规模。
  富士通总研首席研究员柯隆指出,“近10年来,中国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盛会,是能够实施大量固定资本投资的盛事经济时代”。但这些盛会结束后,中国不仅失去了大型投资的对象,而且,“能否继续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筹措到持续投资的资金还是个疑问”(柯隆)。
一党执政的“局限性”浮现
  而且,因为市场经济不完善,过度投资不断蔓延,以国企为中心的钢铁行业为例,由于建设的生产设备过多,钢铁产量超过需求,甚至造成了亚洲钢铁行情的低迷。JFE控股2012年4~9月的合并经常利润比上年同期减少了约90%,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产能过剩导致的行情低迷。
  对使用率低下的公路和地铁等公共设施进行投资的扩大再生产效果差,不仅增加税收的效果不佳,还有可能危及政府的生存。倘若对此视而不见,继续进行投资,经济就会产生泡沫,使效率低下的企业也能够苟延残喘。“过去10年来,中国国有企业的重组基本没有进展”(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主任经济学家西滨彻)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在过去,中国一直充当世界工厂,把出口作为发展的动力,而现如今,中国的角色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原因之一在于最低工资的上涨。在制造业占据了一席之地的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工厂一线员工的工资已经仅次于韩国、台湾、马来西亚,“中国发挥低人工的优势,以低成本生产商品的定位正在逐渐改变”(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大洋州课长若松勇)。
  最近几年,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开始到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设厂,其原因就在于此,在今后,通过增加出口带动GDP的难度估计会激增。
  在更深的层面,或许还存在着普通民众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的问题。作为其表现,在中国的GDP之中,个人消费所占的比例仅为35%,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
  甚至有意见表示,“就算提高最低工资,平均工资一直被压得很低,劳动分配率只有40%左右。而另一方面,腐败泛滥,政府官员、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层都拿着高昂的“报酬””(富士通总研首席研究员柯隆)。
未充分享受富裕的农民工
回复数 1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