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家电进化论】(四)吸尘器:机器人型挑战屋巴,不断提高旋风吸尘器吸力
自动扫地的机器人吸尘器的市场起源于2002年美国iRobot向美国市场投放的产品,还算是一个新兵(注1)。iRobot于2004年登陆日本,在市场上铸就了坚实的领先地位。包括2012年10月推出价格约为5万日元的廉价版“屋巴 600”系列在内,该公司投放了多款产品。
(注1)世界首台机器人吸尘器于2001年11月由瑞典伊莱克斯(Electrolux)推出。
  “2012财年日本国内机器人吸尘器的市场规模约为25万台,未来有可能占到整个吸尘器市场的1成以上”(东芝家电家居产品事业部家居产品策划部清洁商品策划担当主管森田Idumi)。所以2011年以后,东芝家电和夏普等日本企业也开始涉足。东芝在2011年10月推出了首款产品,在2012年9月推出了第二款产品,其目标是“打败屋巴”(注2)。
(注2)东芝于2002年,以“Electrolux by TOSHIBA”系列的名称,推出了伊莱克斯的机器人吸尘器。
独自路线遭败绩
  由于东芝起步晚,“需要凸显相对于屋巴的优势”(东芝家电森田),因此,首款产品主打的是“快”和“静”。按照该公司的想法,“屋巴的卖点是同一位置清扫4次,但与之相应,其缺点在于耗时长”(森田)。由此开发而成的便是首款产品“Smarbo”。
  作为日本企业开发的首款机器人吸尘器,Smarbo“上市之初的表现还算不错”(东芝家电森田)(注3)。然而,由于iRobot也几乎同时推出了新产品,杂志和Web网站针对可谓是过度的吸引力做比较,结果使得对相同位置清扫4次的屋巴反而赢得了更高的评价。而且,因为使用机器人吸尘器的用户大多数是在外出时使用,所以“快和静未能赢得共鸣”(森田)。
(注3)东芝的首款、第二款机器人吸尘器均为自行设计,由海外企业代工生产。
比拼吸引力
  吸取教训之后,东芝又开发出了第二款产品“Smarbo V”(图6)。这款产皮提升了吸尘器的基本性能——吸引力,“从正面向Roomba发起了挑战”(东芝家电森田)。

图6:增加清扫次数
东芝2012年9月推出的机器人吸尘器吸引力超越了以往机型。不仅扩大了吸入口的大小,而且把清扫同一位置的次数从一次增加到了四次。集尘盒入口配备红外线传感器,对于垃圾较多的位置,吸尘器将再次经过该处进行清扫。因为厚度变薄,清扫低矮空间也成为了可能。

  Smarbo V强化的地方主要有四点。第一点是增加了清扫次数。能够记忆清扫过的地方,对房间进行纵向横向各两次、共计四次彻底扫除。即使途中需要返回充电,待充好之后,也能回到中断点继续清扫,不会出现遗漏之处。
  第二点是吸入口的开口大小从首款产品的160mm扩大到200mm,增加了40mm,“能够完全吸光清洁刷扫起来的垃圾”(森田)。第三点是为集尘盒配备了红外线传感器,对于垃圾吸入量大的地方,清扫将进行两次。
  第四点,机身的厚度从首款产品的93mm缩小到了80mm。因为薄了13mm,清扫沙发和床底等高度低的空间也变得不在话下。
集尘器增加到2倍以上
回复数 1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