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座】颠覆科学常识的iPS细胞
受精卵具有可发育成任何细胞的多能性。人体就是受精卵在不断**的同时不断发育成皮肤及神经等多种细胞的结果。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细胞一旦发育成熟就会失去多能性。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约翰·格登(John Gurdon)与山中教授的研究成果颠覆了这一科学常识。两位教授发现,可以利用成熟细胞人工制作出像受精卵那样具有多能性的细胞。
  格登教授1962年将蝌蚪的小肠细胞核移植到青蛙预先去核的未受精卵中。结果发现这种卵依然可以发育成蝌蚪。山中教授2006年发现,如果将四种基因植入小鼠的皮肤细胞,皮肤细胞就能重新获得多能性。
  2007年在成熟的人体细胞中也获得了同样的成果。这些细胞被称为iPS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与iPS细胞一样具有多能性的细胞还有ES细胞(胚胎干细胞)。但ES细胞需要用人的受精卵制作,因此不仅将来导入人体时会发生排异反应,制作时还需要破坏受精卵,所以存在社会伦理学方面的问题。
  而iPS细胞因为能用患者本人的细胞制作,所以很难出现排异反应,而且可用皮肤等多种细胞制作。因为能够克服ES细胞的缺点,所以引发了人们的热切关注。
  目前存在的课题是制定iPS细胞标准。要应用于再生医疗,必须确立不会引起癌变等的安全iPS细胞的鉴别方法。而且,还需要设立iPS细胞库。(记者:久保田 文,《日经医疗》)
回复数 0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