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模式行至十字路口 照明品牌隐患重重
代工模式行至十字路口 照明品牌隐患重重

难得的一篇好文章,转载给大家看看


由于缺少必要监管,于是乎,品牌照明企业陷入“错则改,改再犯”的怪圈,产品质量问题频出。同时,记者也注意到,每次品牌企业出现“质量门”,外界都会将质疑的对象转移到为其代工的OEM厂商身上,“临时工”躺着也中枪,成为品牌企业的替罪羔羊。
  “这是国内整个照明行业监管缺失惹的祸。”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品牌企业照明产品问题频出,凸显灯具行业质量隐忧。
当前不管是在节能灯领域,还是在LED照明领域,代工现象非常普遍。通常,代工企业灯具产品构成器件,来自于不同的生产厂家。《高工LED》记者在雪莱特节能灯生产线上看到,其灯管、塑料件等原材料都来自不同厂家,雪莱特做得仅仅是加工、贴牌的工作。
  “由于器件生产厂家资质迥异,做出来的器件产品品质自然也是参差不齐,品牌企业无法将自己的品质监管做到面面俱到,质量隐忧从原材料阶段就不可避免。”业内人士表示。
  质量管控缺失或是不完善,出现质量问题或许情有可原,然而更多时候却是有意为之。
  “当前,节能灯价格已跌至谷底,代工企业本就薄弱的利润还要被品牌企业挤压,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代工企业只能在原材料上下功夫。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性价比的问题”。佛山市照明协会秘书长张华告诉《高工LED》记者,为了最大限度压缩生产成本,许多代工企业会特意选择使用劣质元器件来生产照明产品,对此,很多品牌厂商也是熟视无睹。
  “品牌企业所找的代工企业,并不都具备相关的实力,对产品质量不能保证”。雪莱特相关负责人对《高工LED》记者表示,雪莱特有为飞利浦、欧司朗、GE等品牌照明企业做代工,飞利浦的质量管控办法是,派技术人员常驻雪莱特,进行技术指导和产品检测的工作。
“临时工”不能永远成为挡箭牌
  临时工,顾名思义“临时招聘的工人”,和正式工相比,这个群体游走于国家劳动合同制度之外。最近几年,“临时工”作为“肇事者”频频亮相,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2009年,网传“武汉硚口城管打死大学生”之事,硚口区长回应称,被打者是路边摆摊的小贩,而且并没有被打死,打人者是临时聘请的协管,属于临时工,已全部被辞退。
  2011年,江西修水县某女警到派出所办理户口,与户政人员产生争执,抄起台面资料砸向办事居民。事后修水县公安局回应称,发飙女警并非在编警察,属于临时工,已被辞退。
  诸如此类“ 相关部门” 利用“临时工”之名“脱罪”事件不胜枚举……
  其实,就在照明行业,上述案例也屡见不鲜。可怜的OEM厂家,经常不幸地被充当 “临时工”的角色。
  2012年8月21日,广东省质监局公布了自镇流LED产品质量省级专项监督抽查结果,共发现17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率为73.9%,包括欧司朗,中山欧普等品牌赫然在列。
  而就在此前,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市场在售可移式通用灯具进行了质量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共有13个批次商品不合格,其中也包括欧司朗和欧普两家企业。
  品牌企业产品频上质量黑榜,承担责任本无可厚非。但事实上,外界更多的将矛头指向为其代工的OEM厂商。“躺着也中枪”,“甘做”替罪羊,成为众多国内照明代工企业的心酸和无奈。
  庞大的代工产业
  代工模式的优势在于,除了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能合理利用闲置产能,减少企业在生产环节的重复投入。除了拥有全球公认的潜力最大的照明市场,中国还拥有全球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因此,许多国际照明品牌企业都选择将中国作为其最主要的代工基地。
  业内人士称,目前在照明行业,代工的现象非常严重。以全球最大照明电器生产商飞利浦为例,其照明产品基本都是代工。此外,国内品牌照明企业雷士、欧普等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代工的现象,特别是飞利浦、欧司朗等国际大品牌,代工产量一度接近公司总出货量的九成。
  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LED行业一度成为投资“蓝海”。然而,由于上游核心技术以及设备的缺失,国内LED企业大多只能扎堆在投资门槛较低的中下游领域。
  无论是展会,还是对LED照明企业的走访,“专注外销”始终是《高工LED》记者听到的频率最高的词。高工LED产业研究所(GLII)报告称,国内70%以上的LED照明产品出口海外市场。
  事实上,使用国外芯片,甚至是国外技术,加工成照明光源或灯具再返销国外,冠以出口之名。或是贴上国外或是国内品牌企业的标签在国内销售,做ODM厂家,从而形成了国内LED领域数量庞大的OEM厂商队伍,其中不乏国内知名照明企业。
但往往OEM厂商,订单量受“雇主”左右,弹性收入,且利润微薄,与 “临时工”无异。
  质量门频现 “临时工”成替罪羊

通常,品牌企业的照明产品都具有如下优点:质量优,性能好,价格贵。然而,近几年来,品牌企业照明产品却在多次质检部门的抽检中落马(表一)。
表一:品牌照明企业产品频陷“质量门”

数据来源:高工LED产业研究所(GLII)整理


  品牌照明企业产品频陷“质量门”,消费者不禁心生疑虑。品牌企业的照明产品品质尚且不合格,那些称不上品牌的产品恐是不言而喻。
  针对“质量门”事件,涉事企业对策如出一辙。
  2011年4月,雷士照明宣布对所有初始光效不达标的5W节能灯紧急召回,涉及产品数量82.4万只,涉及金额超过千万元。而同期被检测出实际功率超标的飞利浦,将尚未售出的问题产品全部撤出卖场或专柜。至于已售出产品,两家企业均接受消费者退换货。
  在国外,企业产品出现问题,除了需要全部召回,还会受到政府责罚。而在国内,却是走“出现问题,隐晦致歉,高调召回,退换产品”的流程。由于政府不问责,只召回,不赔偿已经成为行业常态。而且,往往国内企业高调召回问题质量产品,还能在消费者心理树立“诚信”的企业形象。
  同时,节能灯的消费主体比较低端,维权意识普遍不强。《高工LED》记者曾就欧司朗、飞利浦照明产品质量门事件询问多位消费者,得出的回复往往是自己“认栽”。毕竟节能灯本身价格比较低,自己损失不大,虽然厂家可以退换货,但手续却过于繁琐
“相关部门”旗下的“临时工”队伍,干正式工的活,拿临时工的工资。如果出现什么问题,由他们顶雷,转移公众视线,从而掩护相关部门悄悄撤退。然而,即使是“临时工”犯事,“相关部门”也脱不了干系,不能说辞掉几个“临时工”就能万事大吉,结局皆大欢喜,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深究事件根源。在照明业界也是如此。
  由于行业普遍在代工观念上先入为主,品牌企业产品在出现问题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问题是不是出在代工企业的身上,甚至不需要企业做出任何解释。
  “OEM厂商不应该成为品牌企业出现产品问题的替罪羊。”同方股份照明事业部总经理刘彤认为,品牌企业频陷“质量门”,与品牌企业在原材料、生产工艺、检验流程,甚至是代工伙伴的选择上,都有着相当大关联,品牌企业不能将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张华认为,品牌企业频陷‘质量门’,核心在于企业责任心的缺失。企业需要抱着对自己负责,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做高品质的产品。这就要求,企业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而政府方面,出台相应问责制度,来提升照明企业的责任心也非常必要。
  “OEM作为国内中小照明企业的重要生存方式,现在有,今后更是会长期存在。”佛山市照明灯具协会会长吴育林表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照明代工行业存在的病态的“临时工”现象,“质量门”事件还会层出不穷,届时毁掉的将是整个照明行业。

回复数 0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