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大厂竞逐 OLED照明2015年“展翅翱翔”?
  OLED具有驱动电压低和省电效率高的优点,加上反应快、重量轻、厚度薄和构造简单,使其成为欧美和日系大厂积极投入的次世代新光源。然而,目前仍有效率、寿命和效率等问题亟须改善,未来效率一旦提升,价格下滑到市场甜蜜点,将有机会取代目前的主照明产品。
  继发光二极体(LED)照明后,具备节能减碳优势的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照明,也成为欧美及日系照明大厂及LED业者积极投入研究发展的次世代新光源。
  OLED不含汞及紫外线,无LED的「高热」问题,而且不需玻璃管、变压器、反射板等萤光灯必备零件,所产生的废弃物相对少,所以不论是美国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或投入研发多年已开始量产的业者咸普遍认为,2015年OLED照明会与LED出现交叉点,开始切入普通照明市场,并将以主照明为战场。
  OLED照明后势俏欧日大厂竞逐商机
  OLED最早系由邓青云(Dr. Ching Wan Tang)于1975年加入柯达Rochester实验室时,从事研究工作意外所发现,1987年同属柯达的汪根样及另一位同事Steve Van Slyke成功使用类似半导体PN结的双层有机结构第一次做出低电压、高效率的光发射器。
  1990年英国剑桥实验室,也研制出高分子有机发光元件,2年后剑桥成立的显示技术公司CDT(Cambridge Display Technology),使OLED研究迈向一个全新发展方向。
  OLED可简单分为小分子聚合物OLED和高分子聚合物PLED(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两种类型,目前均已开发出产品​​。相对于OLED,PLED主要优势为制程较简单且可做成大面积,但碍于产品寿命问题,目前市面上产品尚以OLED为主要应用,而PLED为主的照明应用则是有不少国际照明业者及欧美政府相继投入研究开发当中。
  OLED的正极是由薄而透明且具半导体特性的铟锡氧化物(ITO)构成,而阴极则由低功函数的金属(如银)构成;整个结构层则由阴极(LUMO)、电子传输层(ETL)、发光层(EL)、电洞输运层(HTL)和阳极(HOMO)所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OLED基本结构图资料来源:OSRAM
  • 2012092901.jpg

回复数 4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