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enverjie 于 2012-9-6 12:48 编辑
最近在仿真的过程中因为一个模型尺寸相较于LED灯珠来说过大,所以从原来的自动网格划分,转为手动网格划分,增加局部网格等。自动网格划分真的挺简单,但是划分结果并不理想,对于CFD软件来说,网格划分的准确与否将对你的计算结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一次仿真观察实时切面温度图变化时,偶然发现部分实体的温度在起初的迭代阶段(10-30步)有些固体温度(特别是透镜温度)是下降的,达到15度左右,这里面是有我设置存在一个错误,就是辐射初始温度我忘了改(初始虽20.05,我环境温度和固体初始温度是设置为28,这里我要谢谢一下@我想成为大虾),改后没有出现明显的固体温度下降,但是,还是会有1-5度左右的降幅,不同的模型网格数量这种降幅会不同。所以我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是软件自身算法的问题呢?还是我的网格划分问题?还是我的材料热阻或导热率的问题? 于是我尝试了很多个不同的模型,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我排除其他种可能的情况下,我想应该是网格划分的问题?甚至是不是灯具的透镜在现实点亮过程中真的会有这样的温度变化(后续我将做个实验)?
那么,在这里我就想请教各位大侠、灯友,到时网格划分以何种程度才是理想的?15W,20W,25W,30W?(30W以上不考虑了,相信各位的计算工具若不是工作站,都算不了),衡量网格划分是否准确的依据是什么?大家初始网格自动还是手动,XYZ单元网格数量设置多少?其他几项公差、曲率等又是如何考虑??对局部网格,又是怎么设置的?
相信坛里有很多大侠,小弟虔心向你们讨教了,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交流。